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光临湛江市水生生物保健品行业协会网站! 今天时间是: 咨询电话:0759-3339039 站内搜索:
  • 湛江市和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宝鱼饲料有限公司
  • 江门市新会三江塑料包装有限公司
  • 廉江市嘉信实业有限公司
  • 湛江市麻章国新科技厂
  • 雷州市金海洋生物工程科技开发有
  • 成都芳草药业有限公司
  • 广州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开发区海必昌水质改良剂加工
  • 湛江市绿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正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联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湛江市麻章科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湛江开发区旭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赤坎杰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永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霞山区富华化工有限公司
  • 广州佰仕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广东省廉江市恒生水产生物制品厂
  • 廉江市海星水产生物技术制品厂
  • 湛江市霞山鑫顺水产鱼虾药行
  • 遂溪县天天日用塑料制品厂
  • 湛江市赤坎湛辉彩印有限公司
  • 湛江市新美坚印务有限公司
  • 湛江市多宝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廉江市中态水产生物技术制品厂
  • 湛江市保生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博泰生物化工科技实业有限
  • 湛江市海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麻章区科丰微生物制品厂
  • 湛江富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赤坎宇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海悦生化饲料有限公司
  • 湛江市奥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科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广东绿百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日升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湛江健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雷州市高达畜牧水产科技发展有限
  • 湛江粤海水产生物有限公司
  • 湛江市海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海王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恒兴养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湛江市丹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海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广东希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广州承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郑州慧泽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德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广东遂溪县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麻章区振舜生物科技有限公
  • 湛江市透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开发区汇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霞山区正海生物科技有限公
  • 湛江市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新澳标签印刷有限公司
  • 沧州兴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湛江渔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湛江市宏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鸿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大丰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麻章区乾坤种养农民专业合
  • 湛江市佛照福中药提取科技有限公
  • 廉江市中科水产生物技术制品厂
  • 湛江南方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 湛江润鼎包装有限公司
  • 湛江市无利贸易有限公司
  • 北海市绿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湛江市帮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广东众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博尚生化饲料(湛江)有限公司
  • 廉江市飞跃塑料实业有限公司
当前的位置: > 技术交流 >

养殖鱼类病害成因和控制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1-12-10

   1概说

  鱼类疾病的致病因素

  水产养殖生态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生命体系,不仅水产动物是这一体系的重要成员,藻相、微生物相、理化因子及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底泥等同样是共同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成员;我们不仅要关注养殖动物的生命质量,还要关注生命体系各个成员的生存质量和彼此的互动影响,维持整个生命体系的健康代谢、运转;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系统异常甚至导致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

  鱼类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后,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异常状态。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及一系列的症状。但机体异常并非始终是判断发病与否的准则,即使伴随有病原存在,疾病也可以受条件影响出现发生、缓发生或不发生的结果。

  发病是病原、环境、鱼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者相互影响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正确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本质,以及拟定对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

  鱼类疾病的种类

  根据病原可分为生物及非生物引起两大类,常见的疾病种类有: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 ①微生物病:由病毒、细菌、真菌等。②寄生虫病:由原生动物、蠕虫、环节支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③其他生物引起的疾病:例如微囊藻毒素中毒、小三毛金藻毒素中毒、鼠害等。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①机械损伤:运输、放养和捕捞作业不当损伤鱼体等。②物理性刺激:感冒、冻伤和放射性损伤等。③化学性刺激:消毒剂、杀虫剂、工业污水及农药等化学物质刺激。④环境因素:栖息环境不良或有毒物积累、富集等。⑤营养因素:给与营养不均衡、营养素缺乏或有毒物富集等。

  2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病原、鱼机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水产养殖系统是一个人工圈养体系,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差异,其结构特点是养殖动物在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而这一优势是在人工扶持下形成的;各种人为因素的参与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决定了系统的低生态缓冲能力和脆弱性;其庞大的养殖动物生物量造成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水环境因子波动频繁,况且水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远较陆地为多,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理化因子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决定了鱼类疾病病因的复杂性。

  致病的原因虽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病原因素、鱼机体因素、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疾病与病原生物的关系

  鱼类养殖中,当病原生物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或致病性(毒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养殖群体中的一部分抗病力弱(对病原易感性强)的群体首先感染和发病,继而传播和蔓延。

  鱼类的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常见于放养密度高的水产动物中,此类疾病的发生通常与水质不良、水环境有机负荷大、鱼类作业处置和运输不当、剧烈的水温变化、缺氧、分子氨或亚硝酸氮超标,以及其它应激状况等相关。在水环境中致病菌经水传播,此类致病菌大多是条件病原体,可被不良环境因素、衰弱宿主或原发病原菌所激活。

  淡水池塘常见的与鱼类应激相关的病原菌如: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斑点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属(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等)等,几乎所有淡水鱼对其都是易感的。水环境恶化、营养缺乏、创伤性损伤、寄生虫和剧烈的水温变化等都是疾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发作的特征是出现败血性感染症状。控制这类疾病的方法在于消除诱发因素。

  以多发的细菌性烂鳃病为例,该病初始于生存空间拥挤的水环境差(包括有机负荷、分子氨超标等)条件致病菌如屈挠杆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等在鳃组织受到损伤后,可作为继发性感染菌侵染。由于鳃功能受阻,该病症状表现为呼吸窘迫、鳃丝肿胀,在致病菌生长的局部区域出现斑点,可见鳃小瓣的增生、粘连和变形。感染此病的幼鱼死亡率很高,且会持续发病,控制措施应针对性地改善水质和避免放养密度过大。该病对鱼类健康和生长能力危害巨大,但除幼鱼外少有暴发性死亡,故很少为业者重视。

  鱼类的病毒性疾病

  高等恒温动物的病毒,是在均以的温度条件下繁殖的,而鱼类病毒在较低温度下的鱼细胞中培养,却具有较宽和特定的温度耐受性。危害鱼类的常见病毒包括肠病毒、弹状病毒、胰脏坏死病毒、疱疹病毒、淋巴囊肿病毒、虹彩病毒、神经坏死病毒等。

  分子和基因技术已被用于对抗鱼类病毒。以胰脏坏死病毒为例,病毒本身基因的第五蛋白,具有抑制细胞死亡程序的功能,可使细胞避免坏死;利用转殖基因方式,把第五蛋白的基因转殖到寄主体内,使其表现量增加,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抵抗病毒所引发的细胞坏死机制,从而使病毒的克隆和繁殖受到抑制,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的扩散。

  应对鱼类病毒性疾病,发展基因疫苗是必由之路;基因疫苗在提高鱼类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同时亦能增强机体抗不良应激的能力,且符合环境无污染、水产食品无药残的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动物疾病控制研究的主流方向。

  鱼类的真菌性疾病

  水产养殖中的致病真菌,可看作是继环境因素、组织创伤性损伤、水质不良或其它传染性因子之后继发性组织侵染者。真菌一旦成功地侵染鱼体组织,病灶便会持续生长、不断扩大并可能引起死亡。真菌大都生长在腐烂的有机质上,在水环境中生存普遍。鱼卵块常带有一些碎屑和死亡的卵细胞或胚胎,对真菌极易感染。

  水霉病是最常见的真菌对鱼和鱼卵的感染;真菌侵染鱼体后,肉眼可见的症状是皮肤、鳃或鳍上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生物,其也能侵入鱼体的深层组织。控制措施在于去除诱因(避免鱼体损伤及去除已死亡的病鱼和腐烂的有机物质等)。

  鱼醉菌病常见于野生鱼类、老龄养殖鱼及观赏鱼,通常呈慢性和渐进性。病体解剖可在心、肝、脾、肾、皮肤和肌肉的肉芽肿病灶中镜检到其特有的球开包囊期。控制措施在于去除感染病鱼,避免投喂含有此类病菌的饲料。

  鱼鳃霉病是以呼吸困难和鳃坏死为特征的鳃组织真菌性疾病,病原菌为红色鳃节水霉菌和平滑鳃节水霉菌(均为条件致病菌),该病能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鱼类的寄生虫疾病

  鱼类不同的种类、发育阶段与健康状况,以及气候、水质、生物区系及养殖管理水平,使鱼类对寄生虫表现出不同的抵抗能力。

  鱼类对寄生虫的抵抗力表现为应答反应(主要是免疫应答);寄生虫入侵而刺激宿主,引起宿主的组织反应,表现为寄生部位形成结缔组织囊或组织增生、发炎、以限制寄生虫的生长,减弱寄生虫附着的牢固性,从而削弱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鱼类宿主有时具有较强的低抗力,所产生的抗体可以抑制虫体的生长、降低其繁殖力、缩短其生活期限,甚至可以杀灭之。但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力常常是不完全的免疫,经常处于某种平衡状态,体内或体表保留着一定数量的虫体。

  寄生于鱼类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它们通过不同方式离开宿主,又通过另外一些途径回到宿主中来。寄生虫的传播大致有经土壤、水、饵料和动物媒介四种主要途径,而寄生虫侵入鱼体大致有口腔感染、皮肤感染和血液感染三个主要途径。掌握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传播与侵入途径,对于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鱼类生存、生长对水环境的依赖和被影响程度超过任何陆生动物。环境因素不能满足鱼的基本生理需求或超出鱼的生理负荷能力是,就可能直接导致或间接诱发疾病的发生。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pH值、溶解氧、氨、亚硝酸氮、硫化氢等环境理化因子,环境生物(包括藻相和微生物相等)因子以及其它环境应激等。

  疾病与鱼机体因素的关系

  不同种类、年龄的鱼类在鳞片、黏液层、内分泌等生理特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对疾病的易感性是不同的;养殖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易感性强(抗病力弱)的个体,当病原入侵到弱体,因其机体中病原体增殖条件适宜,病原体数量就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到发病阈值,在些情况下才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皮肤表面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皮肤表面损伤不仅使鱼对病原生物的易感性增加,而且会造成渗透调节的困难,可能发生局部体液平衡丧失和循环虚脱,加剧对病原生物的易感性。

  鳃、肾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鱼类缺少淋巴结,营吞噬作用的组织位于造血组织中,而造血组织、肾组织和内分泌组织都位于肾脏中。鱼类代谢中,二价离子主要由肾脏排泄,单价离子和含氮排泄物则主要由鳃排泄。因此,鳃和肾的损伤会严重影响呼吸、排泄、免疫和体液平衡,并成为发病诱因。

  鳃是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鱼体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主要由鳃来完成。鳃发生病变则呼吸不畅,严重影响鱼类的正常代谢和生长。鱼鳃病变影响正常呼吸时,鱼体会通过机体调节提高呼吸运动节律来弥补病鳃气体交换的不足,当鳃的气体交换量降低到不能维持最低生命活动需要是,鱼类就会发生窒息死亡。

  饲料与疾病的关系

  鱼类饲料的营养水平与鱼体质及免疫水平密切相关。在营养不均衡时,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塌鳃病、脂肪肝等,同时成为其它疾病的发病诱因。

  免疫与疾病的关系

  所有鱼类均有体液抗体系统。药物并不是控制疾病和决定疗效的唯一因素,决定鱼类疾病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是鱼类自身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只有在鱼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没有被完全摧毁,而仍然存在银川市防御能力的前提下,药物才能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业者应重视增强鱼体质和自身免疫功能。

  3 客观认识水产养殖中的弱体淘汰死亡

  养殖作业中出现的死亡个体多集中于群体中的弱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率先感染疾病并导致死亡。对于这种弱体的淘汰,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养殖群体中存在个别弱体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不仅占用有限的水体空间、消耗饲料等资源,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影响整体的商品规格和质量。因此,应客观地对待弱体的淘汰,容忍正常、非恶性的弱体淘汰死亡。

  4 水产养殖鱼类疾病控制措施

  2008年度我国水产养病害已造成至少150亿元(RMB)的直接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

  在养殖作业全过程实施健康养殖和安全病害控制模式

  病害的生态防治技术

  由生物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不仅与病原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与水环境的生态(包含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换言之,环境生物(包含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直接决定着病原生物是否能够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通过对水环境理化因子与生物群落组成关系的深入研究,就有可能通过调节生态(包含微生态)平衡来消除某些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在水体中存在着有效分解和消灭病原菌的有益微生物,对有益微生物分离、筛选、优化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研究,也有可能提供通过微生物来控制一些微生物病害的有效途径。微生物生态技术和微生物生态制剂将成为健康养殖中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

  水产养殖动物药害及其红源性疾病以及无公害鱼药的研制

  近年水产养殖业大量使用、滥用药物,已显著表现出水产动物药害问题,并日趋加重;随之产生的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的肆虐以及误诊与误治,成为水产病害防控难以控制的难题,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低毒、无残留的无公害鱼药尤其是基因疫苗的研发势在必行。